汉武大帝

大陆剧大陆2005

主演: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杨童舒,林静,沈保平,杜淳,宋晓英,马少骅,张世,苏小明,李乐

导演:胡玫

播放地址

 剧照

汉武大帝 剧照 NO.1汉武大帝 剧照 NO.2汉武大帝 剧照 NO.3汉武大帝 剧照 NO.4汉武大帝 剧照 NO.5汉武大帝 剧照 NO.6汉武大帝 剧照 NO.13汉武大帝 剧照 NO.14汉武大帝 剧照 NO.15汉武大帝 剧照 NO.16汉武大帝 剧照 NO.17汉武大帝 剧照 NO.18汉武大帝 剧照 NO.19汉武大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6:30

详细剧情

  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 位。汉武帝一登基就展现出与以往君王不同的气魄和才智,广开言路,寻觅贤臣,实行改革。在其父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下,汉武帝(陈宝国 饰)不断拓展着西汉的基业,在挫折和困难中展现着不断成长的帝王气魄,并且在皇后卫子夫(林静 饰)之弟卫青(陆剑民 饰)的帮助下对匈奴数十年讨伐赶出中原,一扫以往的民族耻辱。在刘彻的铁腕统治下,西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长篇影评

 1 ) 汉武大帝

希望历史剧都按这种标准来拍,不求百分之百还原,但至少很多细节能看出来导演是考究过的。胡玫真的是很良心的导演了。印象深刻的还有她说的陈宝国老师的一场戏,剧情是刘彻面对着千军万马 眼神中要燃气希望之情,然而实景需要陈宝国老师对着空无一物的草场来表演这个神情,这就是演技吧!

说回刘彻,很难想象,在汉初的宫廷中,一个从没有走出过皇宫的少年是如何萌发出惊人的雄心壮志的。

刘彻似乎是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老谋深算的皇帝的。这应该和他的母亲王美人和舅舅田蚡的影响有关。只是刘彻没有忘记最根本的一点,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天下是我刘彻的!”

 2 ) 武帝一朝,含冤受屈的又何止太史公一人?

最近把《汉武大帝》一次性刷完了,看完后,感慨万千。

关于汉武帝,现在依稀记得小学社会课本里用“雄才大略”来形容他;上了中学,历史课本里把他的“雄才大略”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内方针,一改汉朝建国以来的“无为而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推恩令”,减弱藩国势力;外事方面,北击匈奴、出使西域。不仅开创汉室四百年基业,更为以后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看完《汉武大帝》,关于刘彻的“雄才大略”毋庸置疑。“秦皇汉武”,一直以来是历朝历代所传颂的大有为之君主,开疆拓土、君威远播。不过,中国有句话,“一将终成万古枯”,“一将”就已如此,何况千古之帝王呢? 刘彻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汉武盛世”,但是有多少人惨死在这一盛世之下,普通老百姓自不必说,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致使民不聊生;还有他一手造成的千古冤案——巫蛊之祸。

“秦皇汉武”,汉武帝之所以能与秦始皇齐名,除了文治昌盛、武功卓绝之外,暴虐也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始皇暴虐,二世而亡;孝武暴虐,民不聊生。刘彻的暴虐除了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之外,对待近臣更是如此,汉武时期,早上位极人臣、呼风唤雨,晚则身首异处、满门抄斩。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那些为“汉武盛世”铺路的忠臣义士们!

1刘荣(景帝废太子)

确切来说,刘荣之死并非刘彻所为,但“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所以,这笔账归根结底还要算在刘彻头上。 废太子刘荣是汉景帝庶出长子,刘彻的兄长,母为栗姬,后因其母不大度牵连被废,降为临江王。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刘荣又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被传到中尉府受审。酷吏郅都责讯甚严,刘荣恐惧,请求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景帝谢罪,郅都不许。窦太后堂侄魏其侯窦婴派人悄悄送给刘荣刀笔,刘荣向景帝写信谢罪后,在中尉府自杀。 刘荣之死,景帝难逃其咎,归其原因,无非是为时任太子刘彻扫平障碍,毕竟自古以来“废太子”大多难得善终。 2周亚夫(景帝时丞相、太尉)

周亚夫,西汉时期的军事家、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周亚夫和废太子刘荣一样,成了景帝为刘彻铺平道路的绊脚石。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一则大权在握,二则直言敢谏,经常惹得景帝不高兴。有一次,景帝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后来,周亚夫因“地下谋反”事件被问罪入狱,最终不堪受辱,闭食抗议,吐血身亡。 3赵绾、王臧(武帝时期大臣)

之所以把这两位放在一起,原因在于两人同为大儒申培的弟子,也是刘彻“建元新政”的舵手。 赵绾,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王臧为太子太傅。两人在汉武帝前期受重用,推行新政,大兴儒学、设立太学;革除弊政,包括列侯就国、解除关禁、检举宗室;还有诏贤举荐。但这些举措得罪了皇室宗亲以及诸窦子弟,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毁新政日甚”,他们都集聚到太皇太后窦氏周围告状诋毁。 最后,刘彻迫于压力,将二人革职查办,不久死于狱中! 赵绾王臧两人之死,与刘彻并无多少关系,只是充当了刘彻的替死鬼! 4窦婴(景帝、武帝时期丞相)

窦婴西汉大臣,字王孙,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 窦婴虽为窦氏宗亲,但并非与窦太后沆瀣一气。有一次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陛下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 刘彻继位后,窦婴官拜丞相,但好景不长,建元新政夭折,窦婴受到牵连,被免除丞相职位。 在之后的宦海生涯中,窦婴与皇舅田蚡互生芥蒂、相互争斗。两人因灌父酒闹之事,更是当着武帝的面,唇枪舌战,但由于窦太后去世、刘彻之母王氏的压力,窦婴入狱。不得已,窦婴拿出景帝给他的“诏书”——“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但查无实据,后被处死,全家满门抄斩。 刘彻借田蚡之手除去窦婴以及窦氏宗亲,不可谓不狠也! 5田蚡(武帝时期丞相、太尉,刘彻舅舅)

田蚡,西汉外戚大臣,武帝时期的太尉和丞相,孝景王皇后的同母异父胞弟。 窦婴死后,田蚡已知自己大期将至。次年春天,田蚡病倒,病中喃喃口呼谢罪,家人请来能视阴阳鬼事之人,得知是魏其侯窦婴和灌夫两鬼守住田蚡,鞭笞索命。群医束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田蚡不治。田蚡死后,其子田恬继承侯爵才四年,就因罪被废除了爵位。 至此,田氏一族也退出政治舞台。 6主父偃(武帝时期大臣)

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主父偃向汉武帝提议实行“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主父偃任中大夫之后,便将矛头转向刘姓诸王。当时,刘姓诸王骄奢淫逸,越轨乱伦者不在少数,主父偃刚正不阿,瞬息之间灭掉燕齐两国,迫使齐王自杀。 其他诸侯王为了自保,便纷纷起来反对主父偃。以赵王为首,上告主父偃罪状两条:一条是受贿,再一条谋害齐王。但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紧这一条就让主父偃进了监狱。 汉武帝并不想立即杀个主父偃,因为主父偃毕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出面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最终,主父偃被诛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史记》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其实,主父偃之死完全是刘彻一手操纵的政治悲剧,刘彻借主父偃之手整治诸王,但又怕过激而生变,所以转手又杀掉主父偃。两方互有损失,而刘彻坐收渔利。 7宁成(著名酷吏)

西汉酷吏。南阳穰人。景帝时,先后任济南都尉、中尉。因贪暴残酷,宗室豪杰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徙为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在家乡放高利贷,购陂田千余顷,役使贫民数千家,致产数千金,从骑数十。再起为关都尉,出入关者云:“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 宁城之死与主父偃如出一辙,刘彻先用他们对付皇亲贵族,然后等到民怨沸腾时,再出手除掉他们。 8刘据(武帝太子)

前面几位可以说是刘彻为了中央集权,随手摆弄的棋子。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之死,完全刘彻晚年荒唐无道的冤案。 卫太子刘据,汉武帝刘彻嫡长子,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兄。母为卫皇后。 刘据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年)春,于元狩元年(前122年)夏立为皇太子。刘据成年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以国事交付太子刘据。太子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民心。 汉武帝晚年,不断对外用兵,精神上又追求得道成仙,而太子一向体察爱民,与汉武帝思想背道而驰。于是两人渐生间隙。 “巫蛊之祸”更是刘彻晚年、乃至整个汉朝史上最大的冤案。太子刘据被迫起兵,但最终兵败,自己本人也自杀成仁。 虽然刘彻在“巫蛊之祸”发生后,为太子平反正名,并且修建思子宫以寄哀思;又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望而思之,期魂来归。但无论如何,这件事对于汉武帝来说,无疑是他一生的污点。 9卫子夫(武帝第二位皇后)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大将军卫青之胞姐、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姨母,汉宣帝刘询之曾祖母。 卫子夫与其弟卫青原本是刘彻姐姐平阳公主的下人,刘彻到访后,一眼就相中了卫子夫,并且把她与卫青一并带入宫中。数年之后,刘彻废掉皇后阿娇,立卫子夫为后。 在立为皇后的三十八年中,卫子夫将汉庭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在这三十八年中,史书记载中的汉宫不复有妒妇娇女,更无因妃嫔相嫉引发的恶劣事件。卫子夫的良好品行不仅获得了汉武帝的全面信任,也在《外戚世家》所记载的四朝十余名后妃中,赢得了太史令司马迁唯一的赞美。卫子夫虽无佐君之功,却有内助之贤。 10钩弋夫人(昭帝刘弗陵之生母)

钩弋夫人赵氏,汉武帝刘彻宠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传说赵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见她并将其手展开,展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拳夫人,又称钩弋夫人,后被封为婕妤。 巫蛊之乱后,太子刘据被杀,刘彻立幼子刘弗陵为储君。刘彻在临死之前,吸取景帝窦太后、其母王太后和窦氏田氏等外戚专权,便将她处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立子杀母”!

纵观武帝一朝,位极人臣且又能得其善终的仅卫青一人而已,这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卫青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卫青官拜大司马,地位在丞相之上,汉武帝希望群臣见大将军行跪拜之礼,汲黯却依然行揖礼,卫青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尊重汲黯,经常向他请教国家和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很多人。一件小事就足以看出卫青为人随和。 梁启超说,誉满天下者,必谤满天下。后世之人赞颂秦皇汉武的功绩,但换位思考一下,你们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3 ) 这剧抓人物抓得不错。

小的时候看历史故事,觉得霍去病一定是骄傲的、张扬的,肯定长的也很帅。毕竟小姨卫子夫能得到刘彻喜欢,舅舅又被平阳公主惦记,外甥肯定遗传家族基因。可惜的是那个时代木有画像。

霍去病的童年后期,卫家已经发达了。电视剧里,霍去病甫出场就在卫子夫的身边,设定是已经跟汉武帝相处了很长时间。我觉得设定基本合理。史书上描写的他的性格,明显深受汉武帝影响,骄傲自信,也就是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汉武帝的衣钵传人。那种天之骄子的风格我好喜欢啊。

李乐的长相是非常正统的剑眉星目,那个时候也是恰好朝气蓬勃的青年,他演霍去病好有说服力哒。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一幕是酒宴上霍去病舞剑,俊朗少年前途无限的感觉特别好。这里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三个人性格特质表现的也十分突出。

汉武大帝的军装设计简直太帅了,霍去病骑马打仗的镜头看一次感动一次。

像霍去病和李乐,根本无需谈及演技。李乐就是霍去病,

我还特别喜欢这部剧的歌曲,经常复习。可惜这剧的片源不是很好,都不够高清,很遗憾了。

 4 ) 经典是实,神作则非,仍有瑕疵

《汉武大帝》的优点不用我多说了,其剧情风格的气势恢宏、整体上对史实的忠实、几位主演精湛的演技、韩磊大叔饱含深情演唱的《最后的倾诉》和《等待》、场景的壮丽和大气、细节的严谨考究(本剧历史顾问是王子今教授,国内研究秦汉史的权威专家)都值得细细回味。在我看来,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胡枚导演的高水平发挥。胡枚导演作为一位女性,可以拍出如此大气磅礴的历史正剧( 《雍正王朝》 也是她的作品),确实相当难得。总体上,《汉武大帝》确实可以算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甚至可以不加这个“之一”),其忠实于历史(片头已经明确点出本剧基本上改编自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的创作态度远胜于号称“历史正剧”却在很多地方把历史改得面目全非的《康熙王朝》、《贞观长歌》和《大秦帝国》系列,而其剧情的紧凑、剧情高潮部分的雄浑大气、情节观赏性之强、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又远远胜过了忠实于史实、细节考究认真细致但剧情观赏性弱的《贞观之治》。

不过有些话还是应该说出来。虽然作为一部经典历史电视剧,《汉武大帝》当之无愧;但是,《汉武大帝》仍然有许许多多瑕疵,就算这些瑕疵都是瑕不掩瑜,《汉武大帝》也达不到有些人吹捧的那种高度,更称不上“神作”。

《汉武大帝》的瑕疵大致概括一下,至少我认为有如下这些:

1、《汉武大帝》个别地方对史实有较大偏离,常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情况。虽然平心而论,《汉武大帝》整体上是尊重史实的,对汉代服饰、汉军和匈奴军装备(剧中匈奴骑兵没有南北朝时期才发明出来的马镫,可见考究是认真的)、汉代宫廷礼仪等考据得都比较严谨,在史实考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除了对汉武帝刘彻过度美化之外其他角色性格都大体上符合《史记》的记载(如窦漪房的专横跋扈和疼爱子孙,王娡的阴险狡诈,田蚡的小人得志,卫子夫的恭谨贤惠,卫青的谨慎谦退,霍去病的个性张扬、锋芒毕露,汲黯的刚正不阿,刘据的善良文弱);但是《汉武大帝》全剧违背史实甚至篡改历史的地方仍然是存在的。其中移花接木的情况比较多,如“细柳营”的故事发生在汉文帝时期而不是剧中所描述的汉景帝时期,电视剧把匈奴冒顿单于弑父(头曼单于)篡位的故事嫁接到百年之后的伊稚斜单于身上,剧中直接把身份背景相似的赵信和卫律[两人原本都是胡人(匈奴人),都曾经降汉,后来又都叛汉投降匈奴,并且都得到过匈奴单于的重用]合并为赵信一个角色(“苏武牧羊”故事中苏武的对立面原本是卫律,剧中改成赵信)。此外在其他方面瑕疵也不少,如受宫刑后的太史公司马迁居然还有胡子。全剧最违背史实的地方就是将李广将军的结局由《史记》、《汉书》明确记载的因迷路误期被逼自杀改成战死沙场。战死沙场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军人的最高荣誉,如果李广真是战死沙场那么对于他来说也算是死得其所,他儿子李敢又何须迁怒于大将军卫青甚至将其刺成重伤?剧末字幕中说刘彻一生抗击的匈奴人最后西迁到了欧洲,这也是沿用了目前已经基本上被证伪的历史假说,事实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任何史料可以有力地证明Huns(匈人)和匈奴人之间有关系。

2、《汉武大帝》以汉武帝征伐匈奴为主线,对汉武帝平定瓯越国、闽越国、南越国、开辟西南夷地区(今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省全境、贵州省西部黔西南州、六盘水市、毕节市和安顺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百色市一带)的疆土、灭卫氏朝鲜、入侵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二郡的历史或一笔带过、或直接忽略。这一方面美化了汉武帝的形象,没有表现出他凶残暴虐、穷兵黩武的一面以及因为他穷兵黩武给汉朝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丑化了汉武帝,抹煞了他开疆拓土、初步奠定传统中原王朝版图的历史功绩。

3、《汉武大帝》对于汉武帝的形象确实有过多的美化。历史上桑弘羊在汉武帝时期和汉昭帝时期发挥过重大作用(尽管他的财政改革堪称祸国殃民),但全剧中他露面的地方很少。电视剧对汉武帝“均输”、“平准”、盐铁官营、颁布“告缗令”和“算缗令”打击民间资本导致汉朝中产以上人家大量破产、大肆任用酷吏并推行严刑峻法残暴屠杀无辜民众、穷奢极欲挥霍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的暴行、暴政、恶政、恶法几乎没怎么涉及,巧妙地掩盖了一代暴君的滔天大罪。现在秦汉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西汉时期“溺婴”问题,而西汉“溺婴”与汉武帝苛捐杂税肆意盘剥劳动人民和由国家垄断盐铁生产有关。汉武帝时期的民生状况可以说是无比凄惨,这一点在剧中只有最后一集汉武帝视察民情时有所体现。要知道中国人是最温和、最具忍耐精神的民族,可是汉武帝时期广大关东民众居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揭竿而起、为生存而抗争,可见汉武帝及其手下酷吏统治的残暴不仁!据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关东民众被逼无奈之下愤而起义,“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也。”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剧中最荒唐的情节莫过于汉武帝和晚年卫青的一段对话,这段对白中汉武帝居然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一位帝国时代的专制暴君,竟然是这么伟大的人民公仆!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一切拜物教中,最可鄙的莫过于权力拜物教,崇拜权力和崇拜有权力的人是滋生暴君和暴民的土壤,也是我中华民族文化中最顽固的毒瘤!美化暴君、歌颂暴君只能带来暴政和虐杀,绝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民族复兴!

4、这部电视剧在西域部分拍得十分潦草,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众所周知,张骞通西域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汉武帝时期,而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相当于中国唐代初期)。可剧中西域(中亚)那边的居民,一个个头戴白帽,看上去是一副穆斯林的装束。这一点考证也太不细致了!另外,在张骞通西域相关剧情中,演员念出的台词对西域很多国家国名的读音都是错的。即使抛开剧里把“大月氏”读作“da yue zhi”(此处有争议,但大多数当代历史学家都倾向于应该读成“da ruo zhi”,张大可、邓瑞全主编《中国历史文选》都是这样注音的)不说,剧中把史学界公认的“大宛”(da yuan)读成“da wan”绝对是误读。看过许慎《说文解字》的人都知道,“宛”字在汉代就读成“yuan”或“juan”音,“wan”音至少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才出现的。

5、这部电视剧整体上台词写得很好,但也有个别台词过于现代化和口语化。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晚年汉武帝和宦官苏文谈到钩弋夫人为他生的儿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时,自称是“他爸爸”。汉代人自称是孩子的“爸爸”?此处改成“他爹”该多好?另外,陈宝国老师的演技的确十分精湛,他演汉武帝演得几乎可以说出神入化。但不可否认,陈宝国先生的北京口音比较重,用带京味的普通话演汉武帝,总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

当然,除了第3点以外其他缺憾都不算大问题,总的来说《汉武大帝》仍是一部恢弘大气的经典历史剧,这一点是应该承认的。

 5 ) 《汉武大帝》:想飞的翅膀

   文 / 沉冰
对于关涉历史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历史的外衣就应当包裹历史的身躯”(熊召政);一种认为历史剧应当借古讽今借古喻今(邹静之)。走哪条路更好见仁见智,分别秉承这两种观点创作出的作品都不乏成功的例子,怕就怕骑墙的态度,比如《汉武大帝》。
对《汉武大帝》的诟病主要集中与两点:与史实不符;对白太过现代。争论只是创作者与观看者观念冲突的表象,且观众往往因为只负责表达愤怒,不负责理性思考而不能击中作品的要害,所以导演对大众声音的置之不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历史剧”和“历史”一字之差究竟可以给艺术创作多大的空间?与史实应该符合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把这些完全交由史学家评判并不明智。就像让法学家来看法制题材的电视剧,看到的只能是作品在法律常识上的千疮百孔,但因此就否定一部电视剧的艺术成就未免太过武断。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共识,即大的历史脉络历史事件不能做丝毫改动,细节上可以发挥虚构。因此《汉武大帝》中一些人物的历史命运与历史不符就变得难以容忍。既然戴着“历史正剧”的枷锁(而非荣誉,因为它带来的更多是掣肘),就应尽可能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在历史已风化为化石的骨架上附以血肉使之鲜活。这也是我更赞同的一种观点。借古讽今不过是拿历史的形式说现在的事,一则容易扭曲历史成为徒有其表的古装剧,二则容易主题先行,而主题先行是走不远的(金庸)。
纵然《汉武大帝》在历史问题上有诸多漏洞,但它作为历史剧无庸置疑。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剧?历史是客观的,而艺术作品很难不搀杂创作者的主观评判,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尽量客观地、艺术地展示那个年代的悲戚与壮烈,而后让观众各取所需、各自回味。
至于为封建帝王涂脂抹粉、歌功颂德事的确存在,“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谄媚歌词即是明证,但从另一方面讲,叫嚣着剁碎这些狗皇帝的人也不见得高明,借古讽今或以今讽古都不足取。你想用现在的道德准则约束这些封建帝王时,他们早已化成灰了。
值得褒奖的倒是《汉武大帝》的大民族观,它并没有把匈奴作为正义的对立面来塑造,而是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支给予了同样的同情和赞美。捍卫家园的英雄永远被歌颂,背信弃义的叛徒永远遭唾弃。漠北会战一节,导演的镜头对准的不仅是汉军凯旋的喜悦,还有匈奴惨败的悲壮。
诸如“历史剧往何处去”的问题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回答,因为学者们对“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的真实性仍在争论不休。我能确定的是,电视剧是任人指摘的小姑娘。所以,《汉武大帝》不仅要应对历史学家的批评,还要应对观众的责难。
《汉武大帝》的尴尬恰在于妄图在《史记》《汉书》搭建的舞台上追求自由的、艺术的表达。说《汉武大帝》不能不提胡玫,说胡玫不能不提《雍正王朝》。显然,胡玫在转风格,由厚重扎实转向灵动飘逸。滑稽的是,貌似扎实的《雍正王朝》依附的是以我浅薄的识见看来在艺术上和历史上都不甚严谨的二月河的小说,看来空灵的《汉武大帝》根据的却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正史。
学者对《雍正王朝》历史谬误的指责一直不绝于耳,而它在观众中、在文艺界似乎享有不错的口碑,或许是因为它恪守了电视剧的本分——好看。相比之下,《汉武大帝》的精彩程度就略逊一筹,人物上,窦婴、田玢、窦太后的命运起伏也颇具可看性,可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隔靴搔痒,很不过瘾;剧情上,堆砌史料,较为松散,缺乏情节张力。如果不能做到史实无可挑剔,又不能做到故事扣人心弦,那就怪不得观众怨声载道了。
风格的华美飘逸也不能算作《汉武大帝》的缺点,若论华丽很难有作品超过《大明宫词》,可它达到的成就有目共睹,并且无人去评判它在历史上的可靠度,华彩掩盖了一切。错就错在《汉武大帝》还没能把灵动的风格做到极致就要顾及正剧的种种使命,结果两头儿不靠。
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编导,他们的尝试绝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在“新古典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创新。现代化的表演、现代化的台词只是“新古典主义”旗下的表现形式,你可以不认同这种风格,但不能将其归为编导的无知。胡玫作为一个中年女导演非常难得地努力在自己的作品里添加现代意识,这是一种无畏;是否无知,不可考。
反对白话式的台词,又不赞同演员念汉赋,说明观众的不满仅仅是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不符合他们心目中历史,不像历史。至于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无心去考证。
台词的可笑是小事。我当然不是为编导辩护,台词反映出的编剧历史功底的不扎实才是大问题。
导演用浅显的对白、眩目的打斗迎合观众,然而通俗何其难,结果是导演的努力与观众的口味相错位,作品被批评为武侠化、商业化。
编导也低估了观众。偶尔写一句文言台词还要用白话解释一遍。例如“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岂是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被低估的怕不是观众,而是老子了。
作品的现实意义暂且不表,新古典主义的贡献在于它的审美价值。整部剧用各种方法增强其视觉冲击力,你可以说有些手法有待商榷,不可说创作者不用心。摄影、美术、剪辑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大殿上的几场戏,对色彩的处理令人赞叹。
全剧没有系统的原创音乐,引用的音乐非常杂乱,日本能乐、西洋宫廷乐、通俗音乐轮番登场,每次听到用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电子音乐我都想晕过去。对于这种做法我只能说胡玫很大胆。
通篇来看,全剧在结构上有一定问题,开头结尾做得很精致,中间有些拖沓,好比锦绣绸缎裹了一包稻草。开头的空灵、忧郁,结尾的森然、阴沉倒更像我心目中的汉朝,崇尚黑色的汉朝。
导演力求在形式上寻求突破,同样是因为风格转变的原因,尺度、火候把握得还不到位。南宫出行一场过于煽情,有关刘陵的段落过于飘渺。包括导演自己很满意的王美人性格的转变拿捏得也不够好,宋晓英把前面的隐忍表演得很好,轮到王美人阴谋得逞,表演该出彩了,她的才华又不知跑到哪去了。那种嚣张那种狂喜从她的表演里都找不到,找到的只有我对她的绝望。除了宋晓英本人能力的局限,剧本相关部分太薄弱也是重大原由。
还好我们至少还有陈宝国。不论编导把汉武帝塑造得这么英明神武正确与否,从汉武帝作为一个人、一个角色的角度,演员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首先,陈宝国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开机前他几乎把有关汉武帝的资料通读了一遍,这么细致的案头工作很少有演员能做到。其次,扎实的表演功力。陈宝国是这样让人放心的演员,以至于导演把一个长镜头交给他,然后就可以坐在监视器后欣赏他的表演了。他个人很享受表演的过程,对观众而言观赏他的表演也是一种享受。
陈宝国对年龄段的把握一直为我所称道。也许装嫩或扮老都不难,难的是像他这样自然放松地演和自己年龄差距很大的角色。少年的冲动无忌,中年的成熟老练,老年又像小孩一样不讲理,而这种调皮和少年时又有不同。老年演到这份儿上着实不易,你只要看看老年的汉武和老年的卫子夫就会知道什么叫“判若云泥”。一个潇洒可爱又老态龙钟,一个僵硬呆板、不伦不类。
陈宝国塑造的汉武帝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人,他也会有悲伤难过;作为帝王,他的悲伤就是一种大悲恸,一种强势外表掩盖下的落寞。从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武帝身为孤家寡人的寂寞,身为英明君主与身为父亲的人格分裂。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演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苦就是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如果非要说他的表演有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是抹不去的宅门语言,那带着浓重北京味的语气词实在太像白景琦了。
其他演员或因角色限制或因创作枯竭略略有些乏善可陈。即便是韩安国那样没头没尾的角色,孙飞虎完成得也较为出色;即便是素未谋面,我也要向为归亚蕾配音的曹雷老师表示敬意,归亚蕾的表演有曹雷一半功劳。

我一直在说《汉武大帝》的矛盾,这矛盾其实是娱乐与艺术的矛盾,沉重的历史与轻松的电视剧的矛盾。《汉武大帝》想解决矛盾、挣脱束缚,然而历史之重、正剧之重岂能容许它自由翱翔。这就是《汉武大帝》最大的尴尬。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或者说艺术理念刚刚出炉一定是不成熟的,有方方面面的弊病。受众的无情打击属正常反应。但我想我能容忍这种新理念,也有耐心看着它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因为,想飞总不是坏事。
2005-05-08

 6 ) 自古名将如美人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我不愿看到卫青墓的衰败,就像不愿看到长阶前将军告别的白发。只是如果真的不看一眼,又舍不得。——题记

曾经有段时间,常常莫名地想到《寂寞下马陵》。那是一位朋友的文章,我没有看过内容,单单只记得这样的名字。我想,应该是关于某位将军。最近有心去找来看了,带着能应验自己所想的念头,却不免失望。原来《寂寞下马陵》讲的是刘彻经过董仲舒的墓,常常下车来看。而究竟,有没有下马陵这样的地方?

早年去西安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三国。登上西安的古城墙,敲过那里的暮鼓晨钟,而我想到的只是自己站在诸葛曾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不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常常只奔着一点星火而去,兀自认为那之前或以后,都是一片晦暗。从长安不再是帝国之都开始,好像我就对历史失去了兴趣。

如果说,某个地方在你心中是别样的,那么一定源于你对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引发共鸣,倾注情感。比如当我了解到历史上的玄奘,才明白大雁塔来自何处。西安,承载着太多秘密。关于西汉的那一段,也不单是“马踏匈奴”足以概括的。可人们对于历史,总有自己偏爱的一处,就像人们提到匈奴,首先想到的是少年霍去病,就像太史公在对李广的评价里说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话。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而试图弥补那些已成史实的遗憾。

我也有自己的偏爱,而我对西安的偏爱,那一点星火始终停留在汉以前。人总是对与自己相异的事物产生好奇并探究,所以我没有喜欢过大明宫开放的牡丹。我想象秦汉时候长安的街市,马蹄踏过扬起的尘土足以隐没一个小小孩童的身影,而那时的人们总是一派灰头土脸的古拙,却让我觉得真实而鲜活。

“自古名将如美人”也是我在朋友那里看到的一句昔日感慨,却不曾想,今天我也会如此唏嘘。“自古名将如美人”,起初我并不知道下一句,只想到“朱颜辞镜花辞树”。辉煌与明媚总是短暂,大约可以说,将军下马后,都有着各自酸甜苦辣咸的人生。人生那么长,不可能天天在打仗。

我所认为的寂寞下马陵,是关于某位将军的故事。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人们最关注的其实不止是历史的原貌,而是那个原貌是否是与自己心底里所想的重合,那一种感情是否能得以应证。那么,真命题其实不是史实,而是愿意不愿意。历史是冰冷的,利益之争是不变的主题,个人的力量和光辉相比之下显得微茫而无助,所以有了“不许人间见白头”的凄凉。历史又是温暖的,当时过境迁,人们谈笑间说起那些故事时,再复杂纷繁的历史背景不过只是渲染人物个性与品质的陪衬。于是我们心中的将军或美人,都定格于他们最灿然的那一刻。

我们之所以喜欢历史,是于现实中难觅知音吗?我从没有想过原因,或许只是习惯。远没有朋友概括得那么震撼:“真正爱历史的女人不多,大多女子都不喜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更谈不上赋税兵役战争吏治。但喜欢看历史的女人却又是多的,因为过去的故事和人在时空里赋予了现实所不能有的安全感。于是,可以恣情的一往情深,甚至一厢情愿。在想象构筑的故事中,真正构成历史的骨架都成了背景。而正中,只有他或者我们,容不得别的枝枝叉叉,容不得看上去有些愚蠢和漫不经心的打搅,容不得别人探究或者猎奇的目光。女人,终究是自私的,无论是对于真正属于自己的,还是想象中属于自己的。”

只是时光尽去,许多东西都变得淡淡,只是淡淡的相随于习惯。我相信最美好的东西不在史笔下,也不在后世杜撰的故事中,他们真实平淡的存在过,却又如云烟般悠远地飘散了,但是时间和空间仍不能阻隔偶遇,很微妙的感觉,就像我莫名地想到下马陵。我佩服史笔的惜墨如金,但是那些只言片语引申出的无限可能常常使我觉得冷飕飕的。再加之后世的推论、佐证,更加寡味了。原来,我们只喜欢自己杜撰的故事。

我觉得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就很好,越是坚韧的信仰,越是一往无前的勇气,来源于越是纯粹的人生观。我们常常揣测历史人物的高明睿智,只是没有温度,也不足以温暖人心。所以我们更喜欢“无怨无悔”的人,更喜欢听他说“臣历来习惯于背对名利而面对强敌”。“汉朝没希望了,汉朝人不爱自己的马,不爱自己的女人”。我们从这些话语里感受他或激昂或悲愤的情绪,于是我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成为故事里的将军。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将军下马以后的事,那些于潮汐间隐匿的悲喜。江河总是波澜不惊,不知道是否终能归海,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其所能地奔流。

总有许多史笔未记之事,总有许多人们不知道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秘密的。而我们只需相信,于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里,他是一个有过微笑也有过眼泪的将军就足够温暖的了。

无论战争或和平,无论出塞的公主,还是远征的将军,都不曾填满过人心不足的沟壑。人说,他们不过是主宰者手中或温婉或强硬的一枚棋子,也许是吧。当我们驻足边关,放眼荒漠的时候,也正是他们牵扯出那一声声发自心底的幽叹。诚然那温婉的身影背后同样是悲壮的,诚然那策马长空的矫捷背后同样是凄切的。好像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一样的荒芜,广袤的天地与风沙,似乎我们可以更接近他们所看到的,可是我们不清楚,同样是没有头绪的青春,他们远行的身影为何如此从容?昭君的琵琶还在风沙声中缱绻吗,那么还有将军的长啸呢?我在想,有没有一种乐器是属于将军的?是埙吧,那一种低沉的思乡曲。好吧,他们都是不许人间见白头的,那么也请允许我换一种说法,他们从来都不曾老。

 短评

琅琊榜都9.2 汉武大帝才8.9。

6分钟前
  • MADAO
  • 力荐

陈宝国演出了汉武帝的霸气

11分钟前
  • 楚小白
  • 力荐

非常!喜欢!中年的汉武帝!!虽然汉武帝干了很多错事 可是年轻时的他真的是一个有勇有谋 雄涛大略 善于提拔将才的好皇帝!而且他的人生经历真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道理 要懂得功成身退 别搞终身世袭制 会出事

13分钟前
  • Qing
  • 力荐

这部剧怂恿了我去学历史 影响了我人生

16分钟前
  • 风行
  • 力荐

附加分给霍去病!!!!帅哥啊啊

21分钟前
  • 踢泥
  • 力荐

看了无数遍,无数遍,无数遍。连片尾曲那么动听,我喜欢那些穿着汉服的女人,好美,好有气势。

24分钟前
  • han
  • 力荐

良心大制作,陈宝国的汉武帝是经典!

27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超级喜欢的,如果宝国兄慢点出场,年轻版武帝再演多几集就更好了。还有,韩嫣最好再美型点。

31分钟前
  • 松鼠小姐
  • 力荐

腐到朝廷台极限!(這話是首播時我留的)時隔五年,俺又繞著圈地萌回來了!握拳!呀巴黎祖國好呀!!!

36分钟前
  • 夏雪宜
  • 力荐

配乐太差了!!你丫穿越剧吗????!!

39分钟前
  • nain.L
  • 还行

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看的,每天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这部电视剧是否还原了历史,众说纷纭,但肯定的一点,剧组非常用心,演员的表演、服饰、道具,都非常精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历史剧淡出荧屏,被仙侠宫斗等雷剧取代,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悲哀。

4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43分钟前
  • 空空空空
  • 力荐

这部剧的重点是,我很花痴卫青将军~~

44分钟前
  • tarepanda
  • 推荐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经典依旧。场面、布景、格局都很不错,演员实力深厚,尤其主要角色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精致。但是诸多的历史细节错乱,诸如汉景帝问周亚夫丞相事、单于弑父妻母等诸多细节,后期制作明显与史料所述大大缩短,非常粗糙。8.3

4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能舍得再多花点钱就更好了……

49分钟前
  • Ai
  • 推荐

文戏不错。武戏除了最后的漠北决战,其他基本都是一带而过,不过瘾。

51分钟前
  • sosovipp
  • 力荐

想起看了这部后为汉史疯狂的日子。。

54分钟前
  • DiDi
  • 还行

杜淳的那段少年还是很经典的~

56分钟前
  • Ace_WL
  • 力荐

卫青好帅!

59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陶虹的刘陵,真是不可多得的女性角色。

1小时前
  • nut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