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6

主演:许知远,罗振宇,姚晨,董志凌,冯小刚,叶准,李安,张楚,蔡澜,俞飞鸿,陈嘉映,贾樟柯,金承志,白先勇,李伦,吴琦,于威,未末,驰骋,杨雪,孔雯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0

详细剧情

  节目寻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请求他们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这个节目,是许知远对时代做的思考。

 长篇影评

 1 ) 理想与现实的交锋——许知远VS.罗振宇

2001年,许知远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那年他24岁,书名取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15年过去了,许知远不再年轻,但依然很忧伤,为自己,更为这个焦虑的社会。除了单向街,我对许知远了解甚少,既不知道他是北大计算机系的高材生,也不了解他与《经济观察报》的渊源。当那个不修边幅、宅气中略带猥琐的男人出现在屏幕上时,我只知道无论从相貌还是内心,许知远都落后于这个时代很远。

相比之下,罗振宇一贯的笑脸下暗藏的商人气质被衬托得淋漓尽致。刻意的寒暄,体贴地暖场,都是许知远做不来却自在其中的。许知远是傲慢的,文人穷酸式的傲慢。他热爱文字鄙视金钱,宁肯在回忆中孤独终老也不愿踏入时代的洪流。他嫉妒对面那个胖子的成功,却又瞧不起他身上沾染的铜臭味。生意是恶俗的,拿文化和知识做生意更是俗不可耐。许知远是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以前是,现在和以后也要是。于是,四十不惑的许知远依然保留着难得却又不合时宜的学生气。愤世嫉俗。顾影自怜。

罗胖也是傲慢的,一览众生小的有钱人的傲慢。有礼节,识大体,脸上保持着熟悉的笑盈盈,脑袋里却思忖着怎么从对面那个人身上捞点银子。罗胖丝毫不掩饰内心的私欲和功利心,于他而言,小到商业,大到人生,都不过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他追逐的是过程中的刺激和体验,绝不会傻到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普度众生。许知远和罗振宇的对话,更像是两个时代的交锋,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战。这不似普通的娱乐节目,巴不得闹出点动静来。看他二人的对话,心里是紧绷着的。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小情怀和大梦想,在他们的唇枪舌战中找寻未知的答案。我们想赢,却更怕输。

我多少有些文人气质,因此虽然欣赏罗胖,心里却是站在许知远这一边的。我希望他用那些沉淀的历史压倒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但他却在慷慨激昂的罗胖面前,落寞地吞一口红酒,苦笑着败下阵来。他说的话是那么不接地气,那么跟不上时代。幸好对面坐的是罗胖,这个生意人知道怎样取悦观众和迎合顾客。既然你花钱邀我访谈,我就对得起你付的报酬。面对许知远那些有去无回的发问,罗胖完全可以用一句“我记不清了”敷衍了事。但他没有,反倒像长者传道于孩童那般娓娓道来。这场对话完全是被受访者控制的——节目好不好看无关乎你问些什么,而取决于我想说什么。

罗胖在访谈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已经四十岁了,很多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能这么说无疑是一种幸运,这意味着他成为了找到人生目标的少数人。因此他焦虑、他狂奔,生怕被时代遗弃。当许知远随性地在录节目和喝咖啡之间犹疑时,罗胖却在全年无休地逼迫自己录制公众号每日推送的60秒语音。所以罗胖红了,简书、公众号上的日更写手红了。所以那么多人一面声讨鸡汤文,一面笔耕不辍地曲意逢迎。

知乎、豆瓣上的诟病愈多,罗辑思维偏偏越火。批判者可能是某个领域的精英,也可能是像许知远一样的愤青。可惜他们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小部分,他们代表不了大众,充其量只能代表自己。说得好听些,这些人的水平已经高于罗辑思维的目标人群,罗辑思维之于他们,大概就像百家讲坛之于历史系教授。但从社会角度来说,易中天、纪连海做出的贡献,远比那些埋在学问里的老学究大得多。以许知远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一边站在象牙塔上洋洋自得,一边望着山脚下的人群怒其不争。而罗胖却一边奋力地往上爬,一边将塔里的奇珍异宝掏出来往下扔。他得罪了塔里的人,想必不会有好下场。但罗胖既然有这胆识,就必定知道山下那片黑压压的人群,能在他掉下来时稳稳地托他一把。

许知远笃定地知道自己是对的,也为庸众感到可悲和哀婉。2010年,他用《庸众的胜利》一文批判韩寒的浅薄和民众的愚昧,期望用自己的公知身份去撼动些什么。他也曾试图站在塔顶把普罗众生拉上去,却从未想过像罗胖那般放低身段地“上学下渐”。许知远始终浸淫在那个“精英为王”的时代,知识决不能唾手可得,非要高高在上才能对得起精英的身份。他渴望看到社会整体里程碑式的提升,这种完美主义的想法并非不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应该是有这种目标的,但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罗胖则在全社会的躁动中,敏锐地洞悉着大众的虚荣心理,通过“罗辑思维”让那些懒得读书的人拥有了炫耀的资本。他在大多数人眼里还是渊博的,但他宁愿把自己放得很低。他自诩为书童,既甘心做知识的搬运工,也愿意成为逗引你入门的小丑。他巧妙地利用知识的不对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华丽变身为一个镜头前的信息中介。对于个人而言,他赚到了无知者的钱。对于社会来说,他拉动了知识的消费。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他无疑都是成功的。

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社会的贫富差距被迅速拉大,我们一边顾影自怜,一边亦步亦趋地奋力追赶。罗胖乘着泰坦尼克号跳入了时代的洪流,难道那些声讨他的人,心中就不曾闪过一丝妒忌?罗胖很感谢他在《对话》栏目当制片人的经历,用他的话说是为他打开了上帝之眼。他的眼界宽了,格局大了,那些叽叽歪歪哼唱挽歌的人,已经小到他看不见了。

许知远在正式对话前,访谈了“罗辑思维”的工作人员。他讶异而不解地听那些九零后聊《奇葩说》和《偶滴个神啊》,终于还是狂妄不羁地用手机放了一首斯特拉文斯基的《夜莺之歌》。他就那么格格不入地存在于那群摆弄手机的年轻人当中,孤独得让人心酸。前段时间《百鸟朝凤》制片人下跪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一个时代仿佛又要翻篇了。是不是有些珍贵的东西只适合怀念,许知远不知道,罗振宇知道。

 2 ) 腾讯视频的人文野性

爱奇艺有《晓松奇谈》;
优酷有《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局部》等等;
腾讯呢?《十三邀》或许是腾讯视频在自制深度内容上的一次野心——在姚晨那一期看到李伦(腾讯视频高层)出镜,说话委婉又不失观点。

我非常喜欢《十三邀》。
因为:许知远的名声与腾讯的资源为这档栏目的第一季提供了非常高级的采访阵容。单看这个阵容很过瘾,但是,乱入的姚晨是什么鬼?微博说她是公知就是公知啦?

许知远,作为76年生人,已经四十而不惑的年纪,却困惑非常多,对于当代社会,内心有许多的忧虑与失望。出作为一个拥有许多同样困惑的人,我感激他问了我许多困惑我的问题,我从一期又一期的节目当中、从阅历丰富的嘉宾那里获得了解答。

他的主持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如他在贾樟柯那期所言:『别人老说我不了解中国』。是的,我感觉许知远像一个象牙塔里的忧国忧民青年(如他感动的那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但他并不了解普通民众的需要,不但不了解,还非常鄙夷。贾樟柯说精英需要自省,不能自省,那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许知远就缺乏自省,每一集,他的困惑与鄙夷都有很多相似性——也就是说,嘉宾的妙语并没有改善他的偏见,他的虚妄依然。不善于倾听、也不善于自省。

但我非常喜欢他的笨拙与直接,对,因为他不是专业的主持人,因为他任性与我执,因为他不温吞与周全。就像举着一把钝刀,直直的劈下去让嘉宾接招一样,不藏拙。如果不是他这份直率,像窦文涛一样装糊涂,大概也就没有特色了吧。

想来他的青春与私人生活大概跟姑娘与爱情很近。他在逼近爱情问题时,总有一种流里流气的、粗鄙的大男人感。比如问陈嘉映的插队爱情往事,比如由于拙朴面对镜头无法掩饰对于俞飞鸿的男女之间的喜爱时,都有一种low B感。

希望不缺钱的腾讯在第二季继续他的野心。既然找了奔驰爸爸,第一集对话马东又掀起这么多的妄议,希望能继续开出非常高级的对话名单,以及,许知远,请不要把刀在大众的口水中磨快了,钝钝的,特别好。

最后,金承志说许知远的名字是拼音可以直接联想出来的,结果,搜狗并没有。
哈哈,倒是金承志可以直接打出来呢。

 3 ) 十三邀|史上最劝退最招黑最难安利的谈话节目 + 最佳单集推荐

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可以说得上是史上最劝退、最招黑、最难安利的节目了。第一次打开的观众一定都会感到一种别扭、尴尬的气氛,所以我为什么会相当着迷地一直追到第五季呢?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节目的一点理解和感悟。

十三邀节目的Slogan是“带着偏见看世界”,那么这个所谓“偏见”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许知远个人的主观视角。也就是说,这个节目从最根源的定位上就和普通的访谈节目区别开来,在这里,许知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记者、主持人,他和嘉宾的之间的交谈是对话,而不是采访;他自己和嘉宾一样,都是被呈现在观众面前,被剖析、被审视的对象。

许知远敢于走上台前,而不是像大部分作家、文化人那样躲在幕后,这是很有勇气的一种行为。其实他的资历本身还是很出色的,他是北大毕业、年少成名的作家,原本可以坐拥这个光环炫耀一辈子了。但他愿意挑战自己,跳出舒适圈,在这个节目中去接触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对于一个所谓的“功成名就”的中年男人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他在节目中的样子真的是很不讨人喜欢。我就不做外貌攻击了,只说他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常常显得犹豫、笨拙,被观众解读为狭隘、偏执或者傲慢。有时他和嘉宾观念不同,鸡同鸭讲,气氛尴尬至极。有时他面对美女嘉宾,表现出面红耳赤、抓耳挠腮、手足无措的窘态,简直可以算得上丑态百出。节目在剪辑时选择保留了这些尴尬的镜头,展现对话现场的真实情形,充分证明了十三邀完全不像其他节目那样,想要打造高大上的人设。

十三邀的目的不是圈粉,不是造神,恰恰相反,说得粗俗点是自黑,说得深刻点算得上是“祛魅”(Disenchantment),也就是对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不论是嘉宾也好、许知远本人也好,整个谈话过程没有粉丝滤镜,充分展示真实性。这种勇气,在当下的环境中更是弥足珍贵。

有时我觉得许知远与嘉宾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心理咨询。他想要了解的是嘉宾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表面的那些琐事、八卦。节目已经播出了5季,嘉宾已经有60多人,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思想角度不同,尽管大部分时候是许知远在引导嘉宾,但也常常有嘉宾反过来在引导许知远的时候。我感觉这一番交谈下来,犹如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是多么羡慕这种有建设性的谈话方式,希望自己也能有幸接受一次这样的灵魂拷问,必然受益匪浅。

前面都已经说过了,这个节目想要成功安利给别人那简直难于上青天。很多观众都是因为对嘉宾感兴趣所以去看单集,所以我的建议也是这样:只挑你感兴趣的嘉宾来听。整个5季刷下来,我推荐一下个人最喜欢的几期:

我的评分是非常个人的、主观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这一集能否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而不是基于我是否喜欢这一集的嘉宾。

第一梯队吹爆首推必看:S2E1 马东、 S4E4 项飚、S5E1 罗翔

第二梯队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类:S5 许倬云、S4唐诺、S4E6 坂本龙一

第三梯队社会经济民生类推荐:王小川、陈志武、电台主播

第四梯队演绎明星类:S4夏日版张亚东、S502五条人(如果能姑且把张亚东和五条人算在这类的话)明星类的主要就是看你对哪个明星感兴趣了,总体来说这类访谈的深度肯定不及前面的,但是会让观众增加对嘉宾的理解。

我对这几期节的心得体会、摘抄笔记都发布在了每一季的剧评里,下面是传送门:

第一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3444949/

第二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2747934/

第三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2744654/

第四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2746647/

第五季: //movie.douban.com/review/13084228/

以上。

……

茶姐姐好读书不求甚解,欢迎友好讨论,勿喷勿杠,谢谢!

 4 ) 十三邀 陈嘉映其二

陈很有意思。

陈嘉映 许:这一代人身上巨大的成功焦虑,什么原因? 陈:最主要的是信息的自由流通。举例公社篮球,北大,电视普及NBA,在小的社团里容易成功,……一打开电视,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明星,球员,成功人士。 等级社会时阶级穿在身上,平民想都不想,现代社会服装等趋同,去神秘化,平民产生替代错觉。

陈:克服焦虑最重要的是 1.盯准一件事玩命干,直到你干不了。举例it朋友。 2.想办法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别跟着许老师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十三邀式的,先弄一个首师大哲学系的十三邀,(笑)十几个教师,人人都邀上,都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艺的这样一个领域。 许:巨大的焦虑是跟这种小社团,小团体的消失有关吗? 陈:美国,欧洲人挺安定的,举例护工。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挺有价值的。 许:中国人只有权利和金钱,(就想着再往上走一步是吧,就不能停在我是I am这种状态)这个状态能改变吗? 陈:插进来一个角度,北宋教师教育儿女学生,百分之九十到一百不用怀疑,读书农民或从商。今天很难说,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下一代的生活面临是什么样子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改变。但是从另一角度,或许能是有一点改变的,中国前几十年,从赤贫到富有,从没有机会到人人都有机会,(社会学家:教育昂贵,成功错觉,只要我努力,只要我爱好,就是我哪儿都能去似的),(陈沉默,低头抽烟) 许:焦虑是不是跟年龄有关系啊? …… 陈:我不那么焦虑,有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保护带来的缺点我不知道,也许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也许天性如此,就是对于达不到的东西,不去特别操心。比如说达到文化上的这种卓越,学生的拥蹙,用英文发表,一开始不知道有这么难…… 一直抵制这种建议,欲望或诱惑。我要去做呢,就做不好,就会变形。 讲学呢,我就普普通通的讲,也没引起什么轰动,…… 不知道是天性呢还是经过了某种心里调整,防卫机制达到了那样了。 许:紧张感会催生创造力吗? 陈:教授们智力上的激荡冲撞,榨干,一点都不剩(很迷人)。 许:那么多绚烂的时刻你会选哪一个? 陈:伯里克斯时代。灿烂的时代一般是五十到七十年。德国古典时代,从歌德的出生到死亡,基本上德国古典音乐,哲学,文学,就在他一生就全过完了。 许:怎么解释创造力的这种集中爆发? 陈:举例,郭沫若和同学们在四川边远小县城。明显是互相激荡,产生出来的以小比大。 我们这一代人成名太容易了。 许:到底海德格尔在讲什么? 陈:(不想记……) ……说人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其实人的绝大部分需求都是生产创造出来的。理论指导实践很糟糕,……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 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父权社会向青年人转变。 尼采抗击整个基督教和平民化。 西方价值体系强加于人,它来了,它好不好? 相当普遍的,也不是完全普遍的。 陈:知远,作为有为青年,你可能缺失很重要的一些东西吗? 许:……我是被高度好奇心驱使的人,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它们彼此相互抵消,同时进行,经常进行不下去,…做节目有时候让我自卑,因为我跳跃,我不能追问,我一追问,就陷到一个里面,我的性格也是,遇到困难我就跳到另一个里面去,说服自己了,很多东西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帮助我到达一个更远的地方。 陈:古典时代良好的生活被接受,近代艺术家过于平滑的生活被人质疑,你困扰吗? 许:……崇拜才能…… 陈:崇拜才能而不崇拜经营。嗯…… (摸头思考状,样子太可爱,——感觉有个人魅力的人心性都很活泼,有好奇,尊重别人,为新知欣喜,所以年轻。) 许:生活中有太多坐标,自卑 陈:学生听课,可以听很多老师的,这个好那个也好,最后逐渐长大发现,你变不成任何人,慢慢的就跟老师能平等打交道,一边佩服一边学习,尽可能的汲取每一个人,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丰富。 许:我讨厌我身上的那种狡猾,经过了精确计算的,趋利避害。 陈:不相信纯粹的理想主义,是要有一个计算系统的,不知不觉里它可能就让你变得狡猾了,平滑了,天性或者心理机制,使你避开了所有的危险。…… 许:我的自我太多了,不喜欢,它给我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但有时候又妨碍我。 陈:把它连到另一个问题上,现代人吧,生活中当然都在过,智商情商都没问题,举例,你真的同情流浪狗吗,找到了流浪狗就可以屏蔽掉其他的那些问题了吗?……我们在意或不在意的可能都不够真实,一个做法就是,不去看就完了,我们往下过就完了,另一个就是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去面对它。 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保护太少,陀:拷问真实下面的虚伪,接着要拷问虚伪下面的真实。(这个难) 聊天一旦有表演性,就不好玩了。

 5 ) 你就是你的偏见本身



这两天,看完了许知远的《十三邀》。

公知好像不是一个很好听的标签,但许知远似乎很受用,他坦然的接受了自己知识精英的定位,于是他不得不思考,焦虑,吸收,质疑,反对,甚至愤怒。必须理想主义,必须寻找意义,所以他总追问蔡澜,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蔡澜却说,你想的太多了。



但否定追求人生的意义,对许知远来说是对“人性的侮辱,对人的高贵性的侮辱”,在他看来,人的生活必然“充满冲突”。

所以,不只是蔡澜,他也试图努力挖掘俞飞鸿隐藏起来了的最“波涛汹涌“那一面,但俞飞鸿却意外的回答,“其实生命本身,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我们活得有滋有味,其实就是因为它本身无意义。”对她来说,她不想活的那么哲学,只情愿活得像个凡人,找到让人安于生活下去的点,活得乐呵一点。

也许,生命本身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也许,这个过程本身并无意义,但事实上,每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是不同的,因此,也许起点都是相同的,但因为过程的曲折程度的不同,自然造成了最终的落脚点的差别,这一点差别,就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也未必是人类的独享,即便那些用生存本能驱使的动物,我相信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依然可以感受到生命过程的美好,不然,为什么我们会感受到动物与人之间,动物与后代之间存在着的某种难以描述的连接。

我们的确需要意义这个东西帮助我们更好的对待我们的生命,以便不让我们陷入那种哲学性的虚无,正如蔡康永在《奇葩说》上所说,人类需要多虑和自欺欺人才能活下去。但是意义是很难比较的,我们无法评判谁的生命过程更高贵或更有意义,因为它难以量化,因为对每个个体而言,他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所追求的意义可大可小,我们未必会拥有一个“充满冲突”的人生,我们要的也许就是每一个让我们安于继续与明天相见的欲望吧。



除了意义,对知识分子来说,深度同样重要。许知远不认同罗振宇的知识胶囊,与他认定的深度阅读相冲突,他看不懂二次元,因为他认为二次元的表达肤浅而表面,他甚至因俞飞鸿出演了“庸俗”的《小丈夫》而心生遗憾。

所以,他定义这个时代是“过分娱乐化,浅薄的”,但当他采访了13组人物后,他的这一偏见似乎更多被印证而不是被打破。罗振宇从头至尾自称商人,永远顺应时代所有发展的浪潮,只追求效率和可见的利益。贾樟柯拥抱了商业做了短片项目《柯首映》。俞飞鸿则用“通俗”化解了“庸俗”的定位,来者不拒的愿意尝试任何身份。冯小刚,则一直都不是深度的代言人。

看起来,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享受快速商业化的变现红利,迎合大众或许不高但无法被忽视的审美需求,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浪潮来了,无论你是否情愿,总要被裹挟着向前,很难独善其身。

时代的特征往往是种必然,在某个时期,这个时代就会有这样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复杂和多元的,所以不存在绝对的好坏,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阳光普照的地方总有影子,但追根究底,我们还是始终围着太阳转的。



高晓松说,他没有知识分子的焦虑因为他没有使命感,金承志对许知远说,我没有挫败感因为我没有使命感,相反,他指着许知远说,你有使命感。

许知远和陈嘉映谈起精神生活的重建,陈嘉映说,他对读书人的这种鼓吹没有信任也没有兴趣。他对蔡澜说,很多问题可以解决,蔡澜微笑着摆手说,解决不了的,再过一阵子你就同意我的看法了。与大师的对话,我觉得许知远可能是挫败的。他无法像陈嘉映那样参透生命的哲学,可以大隐于市极少发声。他也无法像蔡澜那样,用吃吃喝喝的享乐主义消解焦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开始计划写近代史了,但又无法像白先勇那样,撇开功名沉浸在《牡丹亭》和《红楼梦》里。

所以,知识分子因为使命感而焦虑是正常的,我们不该嘲笑,因为世界需要所有的声音,我们当然需要一些知识分子焦虑的发声来平衡。但我想,他们可能还有一种焦虑的理由,也许只是因为他们还不是大师,他们追求着很多不可得的东西,比如自我的精神世界,他们也拥抱很多自己批判的东西,比如商业。这大概是一种自我定位与现状的冲突,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纠结和焦虑,恐怕都来自于此。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看待世界的,如果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的方式。”

许知远在片尾的封底留下了这句话,而他却在开篇提到自己是“带着偏见出发”的,成见和偏见,似乎不太一样。相比成见,我反而更期待偏见,因为偏见带有一种个人色彩的坚持。

我最担心的就是我失去自己对世界认知的观点,这些观点加上我的个人判断,形成了我对世界的一种偏见,这种看法并无所谓正确与否,而重点在于有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这些偏见是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经历组成的,他是我们完整生活经历的总和。

我们对世界可以有无数种情绪,焦虑也好,愤怒也罢,但永远都不该丧失自己看待世界的偏见,如果没有这些偏见,我们的生活经验将无处呈现。

许知远的观点并不能让我都认同,但他还是提醒了我,时刻保持自己的偏见去认识世界,我们带着这些偏见去选择,与他人碰撞,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再形成新的偏见,不断循环。当我的偏见还在,说明我的思考还在,那么,生活本身也在。

原文发微信公众号:岩石说(yanshishuo2016)

 6 ) 俞飞鸿:美并不能定义她

许知远采访俞飞鸿的十三邀这几期,四个多小时能差不多一口气看下来,也源自正常人对俞飞鸿都有着的着迷与好奇产生的动力驱使。许知远之前在有方的时候有做过他的一期讲座,大概知道是个文化人知识分子,但看来在俞老师面前也不能免俗地展现出那快压抑不住的一个普通男人对理想中的完美女人的探索欲和不自如。从一开头情不自禁地发出你真的很好看的评价,再到中途不断追问俞对她的美是否有感知都可以感觉出,许知远对俞飞鸿的判断与她的美貌一定是分不开干系的,而且也造成了他对她先入为主的可以说不太公平的见解。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是许的责任,只能说他也与常人无异,看到俞飞鸿就想到仙女,而仙女自然有很多人为定义上的可为和不可为。人们看到高级的美时总是会不自觉地选择从一定距离去观察,也会默认这种美是不能落地的。就像许知远最后谈他做的与俞有关的两个梦一样,他的潜意识里就是不能接受俞和庸俗与不美搭上关系的,这就已经是一种出于对美的向往而形成的偏见了。所以,从许的诸多发问可以看出他一直预设了很多性格和喜好,并希望俞飞鸿能往里套。许对俞飞鸿的作品,其中《喜福会》和《千年敬祈》的执着和喜好以及对《小丈夫》的鄙夷这强烈的对比,都反映出许知远也许是由衷地希望俞能一直阳春白雪下去,或者执拗地认为一个高雅的她不应该做出自降身份的决定,不过这种视角难免也与许知远知识分子的那点清高分不开。

反观俞飞鸿的回答,才是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聪明得体,坚定又不失风度和温柔。她平静如水又缓缓而行的语调,面对许对她先入为主又略自以为是的预判,不刻意回避也不急于解释,不愠不恼,而是坦诚的,坦然的,带着一颗无比包容和宽容的心,温柔地向这个对她有着太多好奇和不自觉要求的世界展示真正的她自己。所有人都迫切地想了解她,想知道她美丽永固的秘密,想知道与这副如此华美的皮囊匹配的是不是同样也是一颗传奇而不凡的灵魂。我想聪明如俞,应该心里很清楚世人对她的期待,但是如今的她应该早就已经看透了这一切,只是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享受生活。尽管俞飞鸿一直表达着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但许知远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个回答,一直想挖掘俞内心深层的激情和理想,也就是他所谓的“波涛汹涌”和另几面,但一方面是俞也没有义务向他展示那么多,所以基本可以感觉出这是出于许的私心了,另一方面还是许不肯放过他心里对于俞的预判或希冀,他迷恋的还是那个他想象中的俞飞鸿。

我对俞飞鸿了解的并不深,也是被她的气质和美貌吸引,带着和许知远一样的好奇,通过这个节目来了解俞飞鸿这个人。不可否认的是,我也会自然而然的认为俞拥有一个高于常人的灵魂,大概也是因为既然芸芸众生都无法免俗,总是希望有一个美的化身能脱离尘世,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渴望。俞飞鸿对自身经历的娓娓道来,其实慢慢的就打破了这种对她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增加了她的亲切感和地气。俞飞鸿是一个很向内发展的人,关注自我,关注精神世界的充实,向往独立和自由。这点我能感同身受也是因为我大致上也是如此性格,所以对于俞的很多想法和观点也都能明白缘由。能理解她描述的在美国生活期间学会表达愤怒的那一刻感觉到自我成长的喜悦,也能明白她会只是因为喜欢就愿意克服重重阻碍选择去执导一部作品却在那之后并没有如预期中的继续产出,更能明白为什么她会欣然去接大众都无法理解的生活闹剧。因为这一切看起来很费解的行为归根究底就是随心,喜欢,觉得有趣就足够了,不需要其他更冠冕堂皇的理由。有的人不甘于平淡,而有的人在经历了一切后仍喜爱和追求平淡,自能从这平淡中品出生活的奇妙。许知远一直想要弄明白背后真正的缘由,他也许为俞飞鸿找了若干个解释的原因,但不明白其实这就是一个人把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大众想看见的样子。

生活,活成波澜壮阔也是活,平淡如水也是活,假如能不带价值体系的去看待,又怎么能分雅俗呢,能活的如俞飞鸿这般自我和通透,也许也是多少人望尘莫及的。取悦自己,往往比取悦别人要重要的多。仙女也有一颗向往平凡的凡心,看完这个节目再看俞飞鸿,身上相比之前那种不可亵渎的美之外,更是多了一层朴素之美,但是对于俞而言,美从来都不是她追求的最重要的东西,却成为了她向外界自然散发出来的光芒。在我看来,俞飞鸿并不一定需要高级的追求和人生理想加持,她的人格和内心的丰富与包容,与她的外表早已是相辅相成的合适。

 短评

虽然很多人表示对许知远的反感,但我倒觉得这种精英悲叹的知识分子有他本真的东西在,挺有趣的。我们这种人生存在世,心里的悲哀撇到一边,只追求现实上的手段,他也不过是我们内心深藏一面的放大化,看到他四处碰壁,怎么能不觉得有趣又可悲。真挚和敞开就是这么回事,不感情用事了,就明白了。

4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许知远的视角挺好的。可以粗略视为豆瓣视角,而对手们表现也不错。很值得豆瓣的朋友们看一看。

6分钟前
  • 比多
  • 推荐

看许知远这个人就不舒服,不喜欢,在做这种节目之前,先去学学采访吧,你带着所谓自己的“偏见”去采访别人,没问题,但是你的偏见并不深刻准确有意思

10分钟前
  • 叉个手
  • 较差

许知远总想挖掘他人身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并总用无时不在的偏见与批判做他以为是洞见的嫁衣,他身上的拧巴和纠结,难道不正是他想寻找的个人认知与时代趋势的内核矛盾吗…他采访的所有对象都比他想得清楚,尤其是罗振宇和张楚,但他有一句话我是赞同的,崇拜并欣赏复杂性.

14分钟前
  • Being槟
  • 推荐

其实反倒是看完《十三邀》,对许知远改观很多。他或许带着些知识分子式的俯视,不自觉地用“精英理念”去悲悯众人,但他在节目里的坦诚极为动人。我们这个时代,罗振宇跟马东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有一个许知远挺难得。我大概永远都不会是那种两眼一翻,嘲讽理想主义的人。

15分钟前
  • 走走
  • 推荐

许知远想和商业靠近,又有点装。不纯粹。罗振宇和李安的采访给我印象太深。

16分钟前
  • 你好德先生
  • 推荐

俞飞鸿是真美啊,所谓顾盼生辉,人生根本毫无意义,就活得乐呵点,她比很多人都通透

20分钟前
  • Kojote
  • 还行

内地独一无二的深度访谈

24分钟前
  • 马扎罗
  • 力荐

记忆最深刻的是采访罗振宇那一期。通过许知远与罗振宇这场对话,很明显能看出他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许知远至今仍是是迷惘青年,质疑着这世界的一切,质疑生活的意义。而罗振宇,更像是一个不要脸的无赖,他自己多年经历竟让他就这样笃定了自己的思想毫无差池,自己的行为不可左右,自己就是真理啊

27分钟前
  • 招招
  • 力荐

这个许知远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系列,恰恰被他自己毁了。一个迂腐清高、没有气场,一点都不落落大方的人,完全糟蹋13位嘉宾。很讽刺。

28分钟前
  • Henry Gu
  • 较差

被访者很诚恳,也是极有深度的对话,但许知远太喜欢用自己的语境去套别人的话了,而且什么“时代”啊“情绪”啊,简直就是他的口头禅,听着累

31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1、罗胖的这期可以确认我是个开放、拥抱改变的现实主义者。心里模糊的意识都被他表达出来了。嗨森啊!我爱矿泉水胜于红酒。2、许知远那句【你不觉得挽歌很美吗】着实惊了我一把。再美也是挽歌。3、给自己的认知系统升维。时间在咬人。4、【我知道你想勾引我说理想主义】哈哈哈笑滚。

36分钟前
  • HeyMe
  • 力荐

李安谦逊外圆内方,俞飞鸿淡然外柔内刚,都是欢喜的。倒是许知远,人不如文耐心好看。

40分钟前
  • EEingxyz
  • 推荐

看了贾樟柯这一期,你会发现,他真的是双子座,敏感,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颓得不行,一会儿说要放弃,一会儿又坚强如故,总之适应性太强了,适合生长在这个时代。

4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有点意思,但是许老师有点太喜欢把别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来思考了。

46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推荐

Word 天,罗振宇对话许知远。当许知远低头害羞的笑,罗振宇双手挥起来讲嗨了,突然想他俩在一起。听过一句话“当一个虚无主义者遇到一个野心家就可以改变世界了”,感觉不是把世界毁了,就是把世界建成乌托邦了。特别希望他俩能结婚太有戏剧性了。虽然完全两种人,但都是坦诚的人,欣赏。

51分钟前
  • 西班
  • 力荐

高端名人访谈节目,虽然许知远不是专业的采访人,对话的衔接与问题的抛出略微尴尬,但他和嘉宾的水平已经足够支撑这档节目了,各种思想的交汇与观点的碰撞,许知远与嘉宾的个性尽显无疑。访谈将嘉宾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革结合,从个体映射时代的同时探讨时代对人的影响,格局很大,比鲁豫有约强多了。

53分钟前
  • 1只醉鹅
  • 力荐

我觉得对话李安还是挺好的

54分钟前
  • llw
  • 力荐

第一季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很喜欢看许知远的清高、愤怒、困惑、痛苦,被一个个对谈嘉宾搅浑、打破。节目尴尬得让人捧腹,但也很欣赏这种质询的态度。就算没有答案,至少也去追问一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5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跟许知远交流很有趣,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听得懂。"罗振宇的感悟很打动我。 带着偏见的许知远和带着偏见的时代人的对话,不加设计,彼此尊重,最可贵的是彼此通达,看得很痛快。

1小时前
  • 大青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