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希特勒

剧情片其他2007

主演:赫尔基·施楚奈德,乌尔里希·穆埃,西尔维斯特·格罗特,AdrianaAltaras,施特凡·库尔特,乌尔里希·诺登,LambertHamel,UdoKroschwald,托尔斯滕·米凯利斯,AxelWerner,维克托·谢弗,拉尔斯·鲁道夫,沃尔夫冈·贝克,贝恩德·斯特格曼,Adriana Altaras,Lambert Hamel,Ulrich Wohlleben,Paula Knüpling,

导演:丹尼·雷维

播放地址

 剧照

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1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2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3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4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5拜见希特勒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0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总有些同情心不必泛滥

说实话,觉得这部片子有点闷,尽管它算是一部喜剧。
我不知该如何定义此片对希特勒的理解和描绘,也许可以用“尴尬”这个词。众所周知,德国人对于那场生灵涂炭的战争的自省态度和对新纳粹组织的戒防意识远远优于某变态小国,由此也诞生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战争是错误的、残酷的、毁灭人性的,这点不会变,但对于希特勒这个人物,该不该存有争议,除了杀戮狂人、战争罪魁、冷酷的独裁者之类的负面评价是否可以存有其他的感情色彩,却很少涉及。
此片中,德国人特有的自嘲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军官相遇就会出现此起彼伏的“希特勒万岁”和标志化的举手礼,新年集会上群众们听着希特勒莫名其妙的演讲面面相觑却还是振臂高呼“向自己致敬”,多么可笑,多么辛辣。然而,比此更甚的是对希特勒的讽刺:他是表面风光、大权在握的傀儡元首,宣传部长戈培尔一手遮天,对他监视、监听,对他闭塞不利消息,欺骗甚至企图谋杀他;他尿床、阳痿、有药瘾,噩梦缠身、丧失自信、孤独寂寞,格林巴姆被迫从他的表演指导员变成心理治疗师,而他竟然在他最恨的犹太人面前听话的趴下学狗叫,推心置腹,泪流满面。影片刻画的希特勒如此懦弱窝囊,像个没人爱、长不大的孩子,彻底颠覆了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但这样的讽刺不仅没有大快人心,反而让人尝到了其中的心酸苦涩,使感性的观众对其产生了同情怜悯,尤其是希特勒回忆父亲与他的关系的片段,我甚至怀疑主创人的这种同情怜悯已凌驾于讽刺嘲笑之上。
在温吞水般的剧情之后,格林巴姆慷慨激昂的演讲如一块巨石坠入大海,使观众不由打了激灵,此时的格林巴姆再也不是妻儿口中的懦夫,或是同情心泛滥的演员,抱着必死信念的他似乎化作了正义之士。一定有人为格林巴姆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吧,但细细品味他最后的那段话,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我常被父亲打,以致自我封闭。现在我折磨手无寸铁的人,就像我当时手无寸铁的被折磨一样,报复犹太人,报复同性恋,报复全欧洲的疯子,就因为当年的折磨和羞辱。每一个得不到爱、充满仇恨的小人物都可以征服世界,只要向你们自己致敬!”这只不过是他把这些天来对希特勒的接触了解整合成的一段直白易懂的心理分析,却大有把矛头指向家庭、社会问题,从而为希特勒开脱的嫌疑。
编导的矛盾心理把电影主旨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令人笑不起来,也无从悲哀。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话是没错,但也要看对象是谁,犯的是什么罪。把怜悯留给了十恶不赦的人,谁去可怜那些受尽苦难的幸存者和被折磨惨死的冤魂?

 2 ) 希特勒

历史还未过去100年,我相信对于希特勒的评价,需要再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亦或者是世界再次经历战争后才会变得客观一些。

 3 ) 别样的戏说

在迅雷搜索“德国喜剧”时,它自己跳了出来。

几乎所有的德国电影,看到最后都会让我心情沉重。

不论是从头到尾的云里雾里(四季商人),还是langweilig-langweilig-langweilig--最后突然震撼一下(窃听风暴)。

目前好像只有木偶剧《大盗贼》是例外。。

同样地,这部喜剧片也并没有给我带来轻松快乐,反而最后还差点让我哭。

这也难怪,试想犹太人镜头中的Hitler又怎么可能轻松得起来呢。

 4 ) 《拜见希特勒》:悲伤时,我微笑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食指《相信未来》
 
历史的情感
我最喜欢的华人女演员是张曼玉,越老越喜欢,这甚至连累了我开始看原本毫无兴趣的女性广告——只要是张曼玉代言的。看的多了,别的没记住,倒是记住了张曼玉卖白金时的一句广告语:“悲伤时,我微笑。”短短的六个字,却把一种欲说还休、爱恨交织的情感纠结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张女士表达的是私密化的个人情感,但民族、集体的历史情感正是由无数个人情感郁积而成的,所以,当我看完《拜见希特勒》后,脑中蹦出的第一句直观感受竟也是这句话。
其实《拜见希特勒》只是披着一层喜剧的外衣罢了,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不是指那种笑中带泪、喜后见悲的喜剧模式,而是指一个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从美学意义上讲,《拜见希特勒》跟《哈姆雷特》的悲剧力量毫无二致。或许这可以看作是导演雷维的一个败笔,因为雷导拍摄此片的本意是要模仿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但还是在不经意间还是为我们端上了一顿悲剧大餐。
让希特勒在战败前夕找一个犹太人来学习演说技巧,这件事情本身就交织着痛苦、仇恨、卑微、可笑等多种情感,而犹太戏剧教师格林巴姆对希特勒的情感也是始终变化着的:一开始莫名其妙,后来无所顾忌,再后来巧妙利用,接着无限同情,直到最后的幡然省悟和反戈一击,说实话,通篇下来观众也很难看明白格林巴姆究竟对希特勒是什么看法,也许是题材的敏感让雷维在表达时有颇多顾忌吧,往往还没来得及展现格林巴姆的内心,就得考虑“政治上的正确”,一来二去,整部电影的情绪就有了些分裂。
不过这也许正是历史情感的真实之所在,《拜见希特勒》的上映,实际上已经清晰的折射出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豁达与开解,虽然这是德国人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痛经历,但客观的历史存在是无法回避的,既然已经可以戏仿、调侃,其实表明这段历史已经不再那么沉重了,观众甚至可以感受到整个德意志民族在面对黑暗历史时胸中长抒的一口闷气——这是建立在理智、公正的对待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德国人还像我们的东方邻国那样把甲级战犯的牌位供起来天天去参拜,估计他们永远不可能有云开雾散的这一天。
 
人性的张扬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争议——的地方就是重新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希特勒形象。与以往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那个丧心病狂的战争贩子截然不同,在《拜见希特勒里》,这位纳粹德国元首被塑造成一个童年时遭父亲虐待、尿床、吸毒、孤苦无助、在浴缸里玩玩具战舰的可怜巴巴的家伙。格林巴姆初见希特勒时,这位身形佝偻的独裁者站在窗前背对着他,然后强硬的命令到:“向我致敬!”正当观众以为这又是一位司空见惯的独裁者银幕形象时,片中的希特勒突然又加了一句:“趁我还能接受致敬”。此言一出,这位寂寞无助的独裁者的形象便跃然影上了。希特勒找格林巴姆来虽然是戈培尔的策划,但显然戈培尔是看准了元首的需要的——希特勒需要一个能教育他、开导他,甚至在他犯错误时训斥他的人,也可以说,格林巴姆在《拜见希特勒》中充当了希特勒心理父亲的角色。
格林巴姆见到希特勒时是想刺杀他,但是阴差阳错的没干成,而在心理释放课程中希特勒又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不堪回首的经历,这无疑触动了格林巴姆,此时的希特勒在格林巴姆眼里已不再是那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战争机器操控者,而只是一个得不到关爱、没有情感依偎的可怜孩子了。这种情感在后来的剧情流动中进一步发展:在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希特勒穿着睡衣爬下了床,跑到格林巴姆和妻子睡着的犹太人小屋里寻求安慰——而格林巴姆夫妇就把这个孤儿般的可怜独裁者收留在了床上,格林巴姆夫人甚至还唱起了摇篮曲——希特勒很快睡着了,而且睡了几年来最畅快的一觉。
是有点如鲠在喉的感觉,但希特勒也是人,不是吗?独裁者的诞生也是人性异化的过程,而且素来以理性著称的德意志民族被一个独裁者所绑架,其实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全推到独裁者一个人那里去。导演雷维实际上把片中的希特勒塑造成了当时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战争失败的阴霾抬头可见,谁也不知道今后的德意志民族会陷入怎样的深渊,而历经过战争浩劫的世界民族又有谁愿意跟德国做朋友呢?此时的德国,正像是一个孤苦无助的孤儿,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
 
时间的荒谬
之所以在开头引用食指的诗句,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阐释本片的历史主题。所谓历史,无非是人们在展望未来时的一个变形倒影罢了。塔科夫斯基说:“人们去看电影的正常理由是去寻求时间”,而历史,正是时间的结晶。时间可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向度了——无论是什么事物,什么心境,在时过境迁后,总能体现出一层异样的色彩——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将这种感觉称之为“荒谬”。
回头看看人生,我们在年轻时做过不少荒谬的勾当;回头看看历史,哪个民族没有走过荒谬的冤枉路?德国人已经醒悟了,他们开始用荒谬的手法来表达对那段逝去时间的叙述。在影片结尾,希特勒的小胡子被一个粗心的女理发师给剃掉了,接下来嗓子又沙哑无声,此时街道上挤满了前来聆听元首演讲的躁动人群,为了将此场景敷衍过去,格林巴姆又被拉来救场,他被安排在元首的脚下,通过一个麦克风来模仿希特勒的声音,而真正的希特勒只对口型、打手势,用一场双簧表演来面对狂热的纳粹追随者。
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扭曲的国家机器对国民畸形性格的形成作用可见一斑。所以在最后,格林巴姆振聋发聩的喊出了“向自己致敬”的豪言壮语。乍一听广场上的人群还有些疑惑,但没过多久便翻腾起了“嗨!我自己!”的声浪。
一个有了独立人格的民族,必将始终沐浴在和平、安详的阳光下。
纵使在最后一刻,格林巴姆头上血流如注,但他依然是微笑的。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对别人时,过往的重负还是比较容易卸下的,真正的难处,在于面对自己、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重负时的态度。解剖他人易,洞悉自己难。若在面对历史时,那些并不如烟的往事已经真正成为我们眼中荒谬的陈年旧忆,使得我们能够轻松愉快的调侃德国人已经读懂了,而我们呢?我们的历史也曾有过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苦难篇章,也曾有过独裁者在整个民族的心灵中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时过境迁,我们也能够像雷维一样在大银幕上戏谑着给昔日的独裁者做一番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吗?
也许,当我们面对本民族那段悲伤、荒谬的历史时能够轻轻微笑的那一刻,才是我们够能真正相信未来的开始吧。

(刊载于《世界电影之窗》08年2月)

 5 ) 一个需要爱的孩子

这部片子虽然一再强调他的真实性,但还是很令我怀疑.记起高中时和他抬杠,看谁更了解希特勒,其实当时自己一点都不懂,只是挣个面子罢了,今天有幸看了这部片子,很喜欢.没有以往此类影片的沉重,有的却是对那些纳粹的嘲讽和调侃,全片纳粹们那滑稽的"希特勒万岁"和加上我看来很不协调的笨重的举止,真是好好地把纳粹讽刺了一把,当然连那只狗也没有放过.
而片中的希特勒竟然是一个需要爱的孩子,把他人性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有些难以置信.他除了是一个孩子外,还是个傀儡领导,他是在别人的蒙蔽和欺骗中完成自己的任务,虽然他并不知道,这完全地颠覆了我心目中他不可一世的形象,有些小小的吃惊,但毕竟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
至于政治家的那些阴谋和骗局,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很多事情是一个政府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作出的决定,而并不是其他人所认为的某个领导的决定,就像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导致的人间悲剧,可是看来这事情的起因来自他的亲,催化剂和执行者来自那群政客.
喜欢这部片子:)

 6 ) 真的假的

第一次看德国人自己拍的希特勒,看到是一种矛盾心态。故事一开始就在滑稽的音乐和镜头中自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没有记入历史”,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反疯或搞笑剧,然而片子拍的却非常真实,没一点搞笑的地方,因此到最后让人不禁疑问,这故事到底是真的假的?
片子中的希特勒看上去很人性,甚至很多时候都很可爱,是强者和弱者的统一体。
片中与希特勒对立的犹太演员也叫阿道夫,他对希特勒也是从头矛盾到尾,开始是恨,想杀他到后来想利用希特勒,再到同情希特勒,最后是救了希特勒。
我是中国人,很难揣度德国人对希特勒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心态,但矛盾心态应该是主要的一种。

 7 ) 希特勒&格林巴姆

看影评上很多人都在纠结对希特勒的刻画是否让人对他充满了同情,我倒是觉得重点不在于希特勒而在于第一人称叙述的演员格林巴姆,他勇敢面对独裁者,却也害怕死亡,曾经有那么几个瞬间想杀死希特勒,却在老婆要闷死希特勒的时候劝导,最后还让希特勒逃过被炸死的命运。他所作的这一切是因为他同情弱者还是因为他宽恕了他?没想明白,但是被他真实而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忽然想起国王的演讲,同样是语言导师,同样从心理剖析症结所在。最特别的是永远是幕后功臣且不被人所记住。回想我们的导师都是要有名,所谓的明星教师才有市场,把精力花在自己获奖,自我宣传上················哎╮(╯▽╰)╭差距啊

 短评

片尾对民众的采访是亮点,要多给小日本看看德国人是如何反思的!

3分钟前
  • 似水微『澜』
  • 还行

不看结尾采访的观众都误会此片了

7分钟前
  • Apocrypha
  • 还行

搞笑的黑色幽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8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这个真的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希特勒也是够可怜的

11分钟前
  • vii07
  • 推荐

那个挤上床怕到睡不着的才是真的希特勒,不过即使这样一个人,也比某些连本国人的命都不当回事的东西强

1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不是很有趣啊,也不讽刺,只是简单的丑化希特勒达不到什么效果

1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時代和人需要自欺,掩蓋各種自卑、自負以及不光彩…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在極端狀態下,就是被包裝過的變相納粹罷了…德國人的“嚴謹”真是在一個小兵身上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啊,德國人也會自嘲了麼!

23分钟前
  • 宿命论
  • 推荐

这是一部让人倍感沉重的电影,它并不是喜剧。格林鲍姆教授和希特勒是理想主义两个极端的代表,在功利和自私的现实面前它们只能沦为被操作被利用的替罪羊。当我们问到谁是第三帝国罪恶的罪魁祸首?无数曾经是这台杀人机器的零件的“民众”争抢着将黑锅扣给希特勒,正如日本将责任推给“军国主义”一样,

25分钟前
  • 新西兰孙小社
  • 推荐

拍的不错 但是07年才拍成这样未免太让人失望 相比之下42年 和83年翻拍的to be or not to be 就好看太多了

29分钟前
  • ╯-╰
  • 还行

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夸张的表演,讽刺漫画式的人物脸谱,与主人公的沉静相互映照,时不时引人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却是沉默与深邃的悲哀。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喜剧,也可以说是最好的悲剧。(希特勒在浴缸里玩的那艘战舰模型是哪艘?)

32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再次印证了俺对德国片的好感~~低沉积云冷灰的天空背景,连建筑都蒙上了死气沉沉的阴影,但是德国人的自嘲式幽默实在是深得俺心,让俺或会心一笑、或哈哈狂笑不止……但是笑着背后是苍凉的眼泪,如同剧中两次笑着流泪的镜头描写~很多细节精心、富于讽刺意味,希特勒的形象也似乎贴近真实了许多……关于主角,又是这个清瘦正直低调沉稳的小个子德国男人啊~~他躲在舞台下面透过幕布看着外面广场群情激奋的人民,镜头放大他最后苍凉的一笑,头顶的血流缓缓淌下……俺就是容易被这样的德国人煽到啊啊啊……555

37分钟前
  • hilly
  • 推荐

德国人拍出来这种调侃元首的片子还蛮不容易的,其实我觉得元首在里面有一种别样的萌

41分钟前
  • 其实叫朗基努斯
  • 还行

主角是乌尔里希·穆赫,这片子我只看了一半,因为有事就停止了,但后来怎么也没兴趣继续看下去……

42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如此恶搞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恶棍,有趣。

45分钟前
  • 胡二
  • 还行

希望德国会有更多的这样的电影,保持对那时代的评论,避免世界任何地区在发生类似的事情。话说有些部分很让我想起中国目前的情况。

46分钟前
  • 承明
  • 推荐

也是一部有点小邪气的电影,特别是结尾曲,给人一种戏谑的味道。不过现实中的希特勒确实如此,小时候受父亲打骂很严重,也是他最后心理走向扭曲的原因之一。尽管是黑幽剧,却也有它温情感人的一面,元首也是人,也会在失败面前很脆弱,像孩子一般需要保护。感人的是格林厄姆教授,善良但死的很英勇悲惨

51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

果然完全不好笑,而且部分台词相当雷,只是结局还行;打字幕时的彩蛋都比电影有趣多了~

55分钟前
  • RIC
  • 还行

被誉为“德国本土首部制作的关于希特勒的喜剧片”,原本是抱着和昨天的《好男不当兵》的看喜剧和闹剧的心态去看的,想不到如此之正剧!不管是不是预期的影响,事实上就是我感受不到这部戏有任何喜剧的色彩,而喜剧所允许具有的逻辑漏洞它却也不少。而可能是我对历史本身不怎了解,所以也不是特

56分钟前
  • mozarter
  • 还行

纳粹版国王的演讲,可惜结局注定是给悲剧

59分钟前
  • 懒羊羊的蛋糕
  • 推荐

以为是恶搞呢,果然有关历史的片子怎么也不会真的搞笑的。让人很沉重的笑的黑色幽默。赞Ulich!不过有点美化Hitler形象了。。。

1小时前
  • Esther GDB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